摘自: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邓正梁
音乐是有治疗效果的,如音乐的“樂”字上头加了个草,就成了“薬”,最早的药物很可能就是音乐。又如“樂”字,上中部为白,五行中属金,本音“鐘”,音属“商”,对应人体肺脏,肺主气藏魂;下中部为木,音属“角”,对应人体肝脏,肝藏血藏魂,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魂魄和合,血气元神旺盛,则心生神明”。又“樂”字的上部左右两侧成“丝”字,对应人体心脏,音属“微”,五行属火,心在志为喜,弦乐拨动扣人心弦,流通精神,人病癒而喜,闻之亦喜,带来和乐气氛。
《黄帝内经.灵枢.五音五味》中提到“圣人之通万物也,若日月之光影,音声鼓响,闻其声而知其形,其非夫子,孰能明万物之精”。表明通达万物的圣人才明音乐,圣人知音乐而通万物。
古代就已经把宫、商、角、微、羽与五脏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相配,根据五脏需要而予以相对应的音乐调节:如肝()的人,需要高昂豪迈的音乐,因为肝属木,性喜通达,不喜(),高昂音乐让肝气舒展通达;心情激动,肝实阳亢的人,需要柔和、缓慢的低音让肝脏能熄风(阳。)
谈到音乐,不得不说孔子。孔子在音乐方面,能够唱歌、弹琴、鼓瑟、击磬、作曲,认为礼乐是治国平天下的薬策,修身立世的根本。他认为要需要一位完人,需要开始于诗,建立与礼,完成于乐。音乐被视为人的最高修养。
《礼记》中的<乐记>谈到音乐:“君子曰: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致乐以治心,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。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则乐,乐则安,安则久,久则天,天则神。”儒者重乐为治国,实与医道息息相关,因为儒者以乐治心,求得国祚绵延,长治久安;医者以乐治心,平衡阴阳,调节脏器,以求得身体健康、长命百岁,也就是说,音乐能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。音乐对人的生理变化、思想行为也起到微妙的作用,如《乐记》记载:“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,而无哀乐喜怒之常,应感起物而动,然后心术形焉。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,而民思忧。啴谐慢易、繁文简节之音作,而民康乐。粗犷猛起、奋末广()之音作,而民刚毅。廉直、劲正、茁诚之音作,而民肃敬。宽裕肉好、顺成和动之音作,而民慈爱。流辟邪散、狄成泛滥之音作,而民淫乱。
音乐可以治疗疾病,宋代文豪欧阳修在《送杨宝序》中谈到:“予尝有幽忧之疾,退而闲居,不能治也。既而学琴与友人孙道兹,受宫声数引,久而乐之,不知疾之在其体也。”大文豪不只用文字抒怀,还用音乐疗疾。音乐可立志怡情、排忧释怀、去闷解乏、镇静催眠,现代人用于治疗高血压、胃溃疡、消化不良、神经衰弱、忧郁症、气喘病,此外还有镇痛、麻醉作用。音乐真是不可置疑的妙药。
下一篇:精油知识(一)